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燕南园66号院里,他们把世界拆开又拼上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21-04-21

4月12日,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

迎来了成立三周年的生日

这所诞生于北大百廿校庆之际的研究机构

安家在了燕南园66号院


这里曾是冰心、吴文藻夫妇的新房

也是美学大家朱光潜

曾经工作生活的地方

如今,这栋小楼的新主人

肩负起了新的学术使命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

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的前世今生


文|陈雪霁


又一年春风拂面时,北京大学燕南园里,古朴雅致的66号院外,铺展的藤蔓冒出了嫩芽,窗前的樱花泛了红。

红松的窗框,黄铜的门把。典雅的壁炉,繁茂的庭院。这座曾有燕园“园中之园”之称的小楼,先后住进过多位名家,曾是冰心与先生吴文藻的新房,又是朱光潜的旧居。

1926年,冰心从美国留学归国,在燕京大学任教,并没有获得学校分房。吴文藻从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受到时任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的邀请,来校任教,并获燕南园66号院作为住处。1929年,吴文藻和冰心举办了婚礼,婚后,冰心也一起住进了66号院。从1929年到1937年,夫妇俩在这里住了8年时间,冰心在许多文章里都提到过燕南园这座小楼,饱含深情。

冰心一家在燕南园66号院合影

现在的燕南园66号院屋内景象

在冰心和吴文藻之后,燕南园66号的另一位主人,是美学大师朱光潜教授。如果说中国第一代美学宗师是王国维,那么朱光潜就是第二代。1946年,他回到北大任教。20世纪70年代末,他搬到了冰心、吴文藻曾经住过的院子。在朱先生家,楼下是吃饭的地方,楼上是他进行学术研究的地方,他只有吃饭的时候才从楼上下来,平常就待在书房里翻译维柯的《新科学》。

朱光潜

三年前,新的主人来到了这座园子,并在这个芳菲春日,迎来自己的三周年纪念日。

2018年4月12日,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正式成立,由历史学家钱乘旦教授担任研究院院长,地址落于北京大学燕南园66号院内。

这所以开展区域与国别研究为主旨的综合性学术平台甫一搭好,便开始不断“打破”东西:小院内的平静,知识间的壁垒,人与人的边界,国与国的围墙……只不过,这种打破有着巨大条件,需要顶层的支持,丰厚的资源要素,还有许许多多颗鲜活、钻研的探索之心。

三年前,诸事归位,一切就绪。三年后,这座充电满格的北大学术平台,开足马力,面向国内外,将世界各个领域的细胞壁一一打破:国家、地区、体系、环境……将人类文明细胞内的元素充分释出——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律法、军事、艺术……人类集体想象中的地球被研磨开,渐渐展现出新的世界图景,沥出新的思想精华。

日月星汉,风云博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在此间求索脉络,问道寰宇,把世界搬进北大的院子里,再将北大推向世界中去。披古通今,立中华之本;海纳百川,叩世界之门。伴着书阁的清香和泥土的芬芳,三载年华与无尽未来的交汇之际,回看沿途步履,遍布进寸欢喜。


“圈儿院”不设圈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普通人乍一听这名字,只感觉主题宏大且神秘,字数也不少,一时记不完全,也叫不上来。其实,它有个意趣十足的别称:“圈儿院”。舌尖一转,朗朗上口。

原因更加生动形象: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简称“区研院”,念快些,再加上点儿化音,就变成了“圈儿院”。

更深的巧合是,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的学生,挂靠在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是理科交叉学科研究平台,简称“叉院”;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则是文科交叉学科研究平台,于是两相呼应,简称“圈儿院”。

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正门

学生们平时喜欢称自己为“圈儿院”人,温馨可爱的称谓背后,他们承接着学术之“圈”的宏阔使命,也打破着人文之“圈”的边界桎梏。

在这里,老师们与学生们亲如一家,亦师亦友。老师们平日里像家长似的给学生们塞零食吃,冬天里师生热腾腾地围坐一起涮火锅。雾霾天里,老师们为学生备好N95口罩抵挡漫天黄沙,疫情期间提供消毒液、酒精湿巾各类防疫物资确保安全。开完会时,大伙儿就一起蹲在66号院的小楼下,争相投喂一只叫“警长”的猫咪。

66号院里名叫“警长”的猫咪

在这里,四海宾朋往来,文化不同,意趣不断。举办国际研讨会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宾相聚此处,有巴基斯坦外宾,忘记了携带领带,四处找人帮他借一条颜色好看的领带搭配正装;有塞尔维亚的女学者,由于对带小籽儿的水果过敏,在飞机上吃不了任何东西,到达后一脸憔悴请人帮她买颗柚子;有两名以色列教授因意见不合,直接面对面争论,还争了很多次,严谨捍卫完自己的学术观点,会后继续谈笑风生。

这所院子,既是一个“以身画圆”的圈儿,又是一个“突破包围”的圈儿。圈里圈外,东西上下,圆融共生,从智识与思想的场域,沉降到学习与生活的日常,似极一种特有的东方智慧。燕南园66号院这座古建筑本身,也开始逐渐成为国内外区域与国别研究的IP,成为了来北大观赏的游客们的新打卡地。

三年的成长,“圈儿院”也成为了国内外区域国别研究的动力源,其组建的“燕南66优创”团队,不断吸纳新鲜的年轻力量,建立起跨国青年研究者网络,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学科交叉优势,紧跟时政热点在澎湃等媒体平台上发表公共知识产品,推进社会型和应用型研究工作。研究院的刘金鹏同学曾将区域与国别研究和当时正火的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结合起来,借助热门影视向公众阐明了区域与国别研究的重要意义,阅读量达到了100万以上;研究院多篇文章被主流媒体转载,智库影响力排名第2,成为国内区域与国别研究领域名副其实的“社会型学术IP”,务实而“接地气”,将学理分析和政策建议相结合打破了学术研究与大众生活的隔阂,在社会上形成一股独特、专业、客观的区域国别研究浪潮。

“圈儿院”不断出圈,一直在路上,在进步,在期待。


吃螃蟹的人

从严寒的北极到酷热的撒哈拉,都逃不过圈儿院人的目光。访中东看中亚,从死海到里海,无数神奇的故事在这里被讨论、被书写。圈儿院人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歇,不因世界的变化而止步,踩向步迹罕至之境。

“区域与国别研究其实不是一个很新的概念。”院长钱乘旦教授这样说道。只是在国内学术界,区域国别研究是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成立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是一次重大的创新与勇敢的尝试。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在这个领域,北京大学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钱乘旦教授

区域与国别研究,是将各国、各地区的地理、文化、经济、政治、社会、民俗、组织、制度及人类其它各种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是对包括本国在内的世界人文、社会知识及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所做的综合性研究,它的目标是构造全方位的知识体系,为世界整体与本国人民服务。比起大学里的传统专业,区域与国别研究是一种包罗万象,容纳万类的学科,更像一种整体性、战略思维方式,无限靠向“神明的视角”,从不同名相中解析出真义,将大千万象融为一体。“区域与国别研究并不是研究对方国家的某一个方面,而是对一个对方国家,或者说一个对象国、对象地区的方方面面全面研究和了解,这是区域与国别研究的最大特点。”钱乘旦教授说。

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组织的部分学术活动的海报

区域与国别研究在很多国家早已开始,如欧美国家在上世纪60、70年代就已起步,80、90年代都已相当成熟,而在中国尚未广泛开展。当今国际格局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国际交往的扩大、深化,了解世界已成为当务之急。区域与国别研究,成为了解世界和研究世界的学术工具,既是时代的禀赋,也是学者的自觉。

因此,北大确立了包括区域与国别研究在内的三个重点交叉学科领域,将区域与国别研究作为整合学术资源、调整学科布局的契机和平台,为国家提供战略咨询。

与传统的单一学科研究机构不同,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立足于北大丰硕的多学科学术资源,以学术为主导,面向世界重点国家、重点地区和重大问题开展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北大优势的跨学科区域国别研究范式。由此,“区域与国别研究”或可成为一条狭路,古老的传统从历史中现身,在现代中国重新获得生命。

追赶乃至超越国际研究前沿,北京大学有着这样的雄心与信心。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成立后,便如火如荼开展学术研究、学术管理、人才培养、智库工作和对外交流等一系列工作,并打造天下论坛、博雅工作坊、新芽沙龙等系列学术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就区域与国别研究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学术关注问题和文化社会问题等展开深入研讨。

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组织的部分学术活动的海报

从零到一,从无到有。一路走来,收获今日丰盛,每个“圈儿院”人的心中,都倚靠着一股共同的力量:“是大家所形成的开疆辟土、克服困难、乘风破浪的精神。”

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组织的部分学术活动的海报


跳出框来


每当一位学生与别人谈起自己在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学习,大都会被问到类似的“灵魂三问”:你们学的是什么呢?你们都研究什么啊?你们毕业后都去干什么呢?

“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这是在读的博士生给出的亲身体验后的答案。

区研院制定了全校任意选课+导师选定前一年探索期的培养制度,这意味着无限的可能: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享用北京大学外语、政治、历史、社会等诸多学科的资源,自由探索未来的研究领域。灵活的培养方案,最大限度保障了学生以研究主题为导向,不拘泥于院系、专业和方法,广泛地进行跨学科的自我学习。

“虽然很多课程最后证明并不一定和自己选取的博士论文主题完全相符,但我在此过程中却以亲身实践跳出了学科局限的框架,用不同角度反反复复观看同一个问题,在此过程中不断拓展着自己的视角。”第一批博士生在这样的培养体系中,接触到各种前沿的方法,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此获益良多。

以“想象的共同体”为主题举办班级读书会

一名博士生分享,他曾在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的两年学习期间经历的一次特别体验,缘起于一道学术议题:“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欧封建社会的差异。”

起初,这个议题并没有引起他足够的重视。“我想当然地将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理解为中国古代具有中央集权意义的‘封建专制’了,但这个错误而粗糙的理解阻碍了我对西欧国家现代化历史的正确了解。”由于起初错误的理解,这个学术议题给他留下尤为深刻的印象,从此开始正确认识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差异。

“谈及中国的封建社会,通常会与‘专制’一词结合在一起;但西欧的封建社会却不是专制的——西欧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领地制经济,西欧的封建制度通过契约关系将不同等级的人联结为松散的共同体。中世纪的封臣与领主之间存在契约关系,但封臣对领主的领主则没有臣属关系,即一个西欧贵族的封臣对国王没有臣属关系,国王附庸的附庸,却不是国王的附庸;在封建社会,西欧国家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和公共权力,此种状况显然与中国封建社会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情况存在天壤之别。”

最终,跳出了中国历史中“封建”通常与“专制”联系在一起的固有认知和印象框架,这位学生改变了认知习惯与学习心态,重新认识理解了西欧历史中的“封建”与“专制”的概念。

跨学科理解力与研究力,成为这里每一位区域国别研究者的必备超能力。广泛吸收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打破单一学科的理论壁垒,以交叉学科的思维解读区域问题,形成创新的研究路径,这是他们的“破壁”。

2020级博士班班级聚会


容 器 


“研究院刚刚成立的时候,学校给我们布置了任务,就是要整合北京大学不同学科师资、研究的力量特别优势。”钱乘旦教授回忆一路走来的经历,不无感慨。

“以前我们关起门来,自己做自己的事,对外面的了解稍微少一点,问题不是很大。但现在中国已经高度地融合于世界、走向世界了,如果我们再不对外界、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做那种深入的、跨学科的、多学科的研究,那么我们走向世界的路程,会变得更加的复杂和艰难。”

“如果说我们要走到世界上去,你碰到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法律问题、经济问题,你必须要对这个地方的整体情况、文化底蕴、国民性、历史、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政治制度等等,都有一定的了解。”钱乘旦教授认为,如果能够把区域与国别研究放在交叉学科门类下面,那么在人才培养方面所有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现在,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跨学科和多学科的重要性,尤其是学科之间互通的重要性,但现实中仍存在一些障碍:国内的教育体制到目前为止,仍是学科制的体系,把学生放在一个非常固定的学科或专业上,学科之间泾渭分明。而这对于国际性人才的培养,实则不利。于是,教育部刚刚设立的新的学科门类:交叉学科,正是为那些不能够放在某一个特定的学科里的学术工作,提供了学科体系内的一个机制。跨学科与多学科,成为北大区域与国别研究的核心武器。

北京大学学科齐全,几乎所有学科,都有非常优秀的学者存在,通过对各学科不同学者、不同方向研究工作的整合,把原本是“条块分割”的高等教育体系打通,把学科和学科之间的打通,中国的区域和国别研究领域便开始出现。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恰如一种共同体式的容器,而容器并非“拼盘”,将专业研究与个人兴趣结合起来,将学术潮流和研究问题结合起来,同时汇聚了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的两方面名师巨擘,让学生在日常训练中,体验不同学科领域的思维观点碰撞交融,在学术交流的最前沿开阔视野,感受跨学科研究所带来的正外部性。


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学术成果


承时代使命,究世界之变,研以致用,用以强学。北大区研院的人才培养,也朝着这个方向行进。从进校一开始,就区别于培养博士研究生和其他专业性的院系,进行一种多学科的教育、跨学科的学习。接下来,培养出第一批博士人才,形成博士后网络,是北大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的下一步计划。

从北大区研院走出来的人,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学术功底,而且需要有实践工作的能力。如果在高校、科学院、或各种科研所等研究部门,他们可以去做理论工作、研究工作;同时,他们当中也可能会出现外交家,会出现国际组织的“国际公务员”,在文化交流、经济交流、教育交流,甚至军事、文化、艺术,各个方面,都能够参与其中。能够海纳百川,容得下各种技能,亦能百川入海,为各个世界所接纳,人与世界,互为“容器”。

“换句话说,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我们希望他既有深厚的学术的基础,又能够从事实际的工作,就是为了中国以后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这是我们的一个愿望。”钱乘旦教授说。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三载年华,“圈儿院”人学于未名湖畔,研于世界社会,用于生活实践,在我者与他者的互动中,呈现更加生动与细腻的“世界景象”,也为世界民众讲述更为动听的“中国故事”。

寻燕园幽径,探天下脉络,立多元视界,窥古今中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这所院子新主人的三周年生日为开篇,更多故事在此破土而出,生生不息。


寄语与祝福 


在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成立三周年之际,院长钱乘旦教授接受专访,全方位揭开“圈儿院”的神秘面纱;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们,包括三位前驻外大使及全国政协委员,也向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发来三周年祝贺寄语。从启程到今日,“圈儿院”一直与国家和世界同行。

观看视频:“从燕园探天下,以多元看世界”——对话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钱乘旦教授


观看视频: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寄语三周年院庆


惊喜互动


关于北大的“圈儿院”关于区域与国别研究关于燕南园66号院你有哪些了解和期待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截止4月15日中午12:00点赞排名前30位的读者将有机会获得一套来自“圈儿院”的精美文创排名前10位的读者将有机会获得“圈儿院”精美学术专著一本(二选一随机)


联合策划: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融媒体中心

统筹:张安琪、赵梦秋、陈雪霁

排版:唐儒雅

责编:陈雪霁



扩展阅读

更多建院三周年精彩回顾

敬请关注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报考北大!你不可不知的19个问题权威发布 | 北京大学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在北大,和春天约会一场
北大志愿者带你

体验冬奥“模拟考”!

从同学到战友,北大女生去当兵!
北大+故宫,重磅讲座来袭!(绝美海报明信片大放送)





百年初心



学者书房




定格



北大师说




北大学科



北大体验


<<<  滑动查看更多  >>>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若需转载,敬请联络期待投稿,欢迎合作邮箱:gbdgw@pk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